新闻中心 分类>>

FH体育官网app在北京骑电动车卑微的生活方式?

2024-08-22 02:35:50
浏览次数:
返回列表

  FH体育官网app在北京骑电动车卑微的生活方式?最近几个月,如果你的出行方式是骑行,一定注意到开始严查两轮代步工具,特别是电动车。不戴头盔、闯红灯、载……朋友圈里不少电动车车主都被开了罚单,纷纷抱怨怎么现在这么严了!而同时,在北京亦庄等地,悄悄开始了共享电动车试运行。

  城市里的电动车,似乎一直未能给大众留下好的印象。规则越来越严格,甚至一直有传言称未来在北京骑电动车同样需要靠驾照……年轻人晒小轮车、晒公路车、晒电动汽车,却鲜有看到谁会秀自己的电动车,更多的是自我嘲讽式的调侃。在北京骑电动车,卑微么?

  你能看到的民生社会新闻里,与电动车有关的消息通常是FH体育官网,电动车发生种种交通事故,电动车电池引发火灾,甚至一些地区的过度执法引发了某些矛盾冲突……对一些人来说它不过是一种代步方式罢了,但对另一部分人来说,电动车就是可以生存、可以赚钱的生存工具。骑上电动车,他们可以大大缩短通勤时间,或者缩短孩子的上学路程时间,从而每天多睡1、2个小时;他们可以多送几单外卖;可以多跑几家雇主去做家政……

  今天的电动车大环境,标准有了,上路规范有了,甚至在北京重要十字路口都能看到蜀黍专门来处罚违规电动车。小李在长虹桥下想掉头回家,可是因为直行显示红灯,拦下了她,并处罚了闯红灯+压人行线杯咖啡钱没了。

  也正因如此,它很难和时尚的生活方式挂钩,与社会地位的距离远之又远。戴着名表,或者端着咖啡,背景是一辆电动自行车,这种画面几乎不会发生。可这就是亿万普通家庭的原型。

  社会需要它,又被嫌弃了。可能你不是电动车一族,但是它的存在和我们每一个人的周遭生活多少都有点关系。

  一座城市的发展,文明的进步,可以有很多方面的映射,其中自然少不了代步工具。从代步工具的角度来看,人力车应该是最早出现的两轮车。虽然自行车发明时间更早,但是在进入中国以及普及程度相对较低,供需关系上看,人力车更容易叫到、更便宜。

  20世纪50、60年代,我国开始生产自行车,但这个时期自行车仍然是普通家庭不能轻易拥有的物品。直到70年代末、80年代初,中国经历改革开放,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,自行车开始大规模进入普通家庭,成为人们日常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。

  永久、飞鸽、凤凰……很多年轻人都会听到父母说起那个年代,结婚必备的“三大件儿”或“四大件儿”,其中之一就包括这些知名品牌的自行车(另外几样是手表、收音机和缝纫机)。大规模的自行车普及之下,中国成为当时自行车制造业大国。整个80年代,自行车不仅是代步工具,还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象征。

  同一时期,摩托车也渐渐开始在国内流行起来,特别北京、上海这类发达城市,在汽车还没开始大规模普及的时候,马路上最拉风的两轮交通工具当属摩托车。1990年《天若有情》上映,华仔骑着摩托载着吴倩莲行驶在公路之上,让无数青春懵懂的男孩至此种下摩托驾驶的美梦,都希望能载着自己心爱的那个她,一起驶向远方。

  在很多人的童年记忆里,似乎北京“禁摩”是最近一、二十年才有的事情。经TO君的考证,其实北京早在1985年就发布了限制摩托车通行的公告。影响城市治安、安全风险高、不利于城市治理……当时已经禁止进入三环内。此后的时间里,汽车生产成为带动GDP发展的主角,公共交通网络也开始四通八达,禁摩就更严苛了。2000年之后,中国各大省会城市陆续“禁摩”,电动车开始登上舞台。

  1998年,国内开始批量自主生产电动自行车,制造商有十几家,年产量可以达到5.6万辆。到2010年,中国已经有2000多家电动车生产商,年产量达3000万辆,这些电动车有80%都是在国内市场销售,可见市场需求的庞大。截至2024年5月,国内电动自行车社会保有量已达3.5亿辆,截至2023年2月,北京市电动自行车保有量超过380万辆。(数据分别引自《对话地球》《中国经济网》《摩托范》,如有出入请指正)

  从开始量产到今天,不到30年的时间,电动车的发展似乎一直没有登上大雅之堂,没人以拥有一辆自行车为荣,你可以晒2万的小布、8万的trek,可以秀高配的VESPA,去车展会抢着和杜卡迪合影……但你很少能看到晒自己电动车的。当然,GD骑Super73是一个例外。

  以现在市面主流品牌来看,鄙视链关系大概是九号、小牛在塔尖,单价高,颜值高,电池性能高,曾经也在这个行列的还有速珂,虽然品牌出现较早,但它的竞争能力在近些年被逐渐碾压。再往下,是占据更多使用人数的雅迪、台铃、爱玛等等,它们的单价更划算,也有一些款式颜值在线,是工薪阶层的代步首选。

  尽管没人挑明,一旦骑上电动车,意味着这个人“大概率在北京买不了或者买不起车”。更多时候,电动车就是一个与民生相关的工具,它成为代步刚需,可是“车主”们又似乎不太愿意提及它。

  在东北,人们在早期有摩托车的年代称其为“电驴子”,现在,更多人习惯称电动自行车为电驴子。所谓车如其名,“驴”与繁重的劳动密不可分。依赖电动车的职业越来越多,第一个就数送外卖。2000年披萨店的外卖还是依靠自行车,到了2014年,手机App点餐、电动车送外卖被主流媒体相继当做热点报道。

  和蓝色是不是爱情TO君不知道,但它一定是你饿肚皮的时候最希望看到的颜色。对于一个发达城市的上班族、单身党来说,外卖小哥绝对是比男女朋友还要重要的存在。哪怕你到另一个城市旅行,住到酒店的第一件事,大概率是打开美某、饿某,看看附近能点到什么外卖,尤其是24小时夜宵。

  如果你对外卖小哥说”饿死了“,他们决不允许你对他们的配送时间产生任何质疑,用超级飞侠乐迪的话说就是”使命必达“。原因就是他们有一辆可以加速前进的电动车。甚至他们可以在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上帮你,小杨曾经拼夕夕差一“刀”,正好外卖送到,靠外卖小哥的最后一砍,成功获得破壁机一台。

  其他依赖电动车的职业还有闪送、代驾,上门家政的保洁们也十分依赖电动车,方便带着清洁工具,且不会被北京拥堵的交通耽误,而快递行业多数都是电动三轮。更多人还会以电动车作为通勤代步工具,不分行业,只要你想躲避拥堵、躲避拥挤的地铁、节省路上的时间。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电动车通勤,时间提速甚至超过一半。

  人们恨电动车,厌恶它,巴不得它马上就从这座城市里消失。人们又离不开它,特别是生活在北京这样的大都市,以家为圆心,生活半径通常都需要一辆电动车,包括接送小孩,大爷钓鱼,都是极其方便。

  一些电动车驾驶人对于交规的遵守,几乎是不可控。你能看到它突然从路口窜出,突然转弯,甚至逆行于机动车道上。尽管“限电”政策有明文规定,但依然有逆风上路的追风者。

  2019年,工信部推出《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》,明确规定车辆重量不超过55公斤、电机功率不大于400w、电池电压不高于48伏、行驶速度不大于25公里/小时,并且车辆带有脚踏骑行功能等等。

  在中国地区,越南、泰国、韩国和日本,电动车与摩托车也都是重要的代步工具,尤其是地区和越南很多城市。但同样从安全因素、环保以及交通拥堵的层面考虑,越南在2017年曾发布过决议将在2030年彻底禁止摩托车上路,究竟走向如何,仍是个未知。

  和电动自行车相比,三轮、四轮老年代步车的危险系数就更高了。汽车遇到他们,也都选择赶紧让行,免得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。

  现在,按照北京市相关规定,自今年1月1日起,违规电动三、四轮车不得上路行驶,不得在公共场所停放,违者将被依法查处,在近两年半的过渡期正式结束后,意味着广受老年人欢迎的低速电动车——俗称的“老头乐”,将就此在首都的大街小巷中消失。

  除了生活刚需,马路上你还能看见电动滑板车、电动独轮车、电动平衡车……以现在北京早晚高峰的拥堵程度和道路安全来看,电动滑板车只能在非常短距离的路程上使用,后两者真心不建议上路,特别是电动平衡车,危险系数肉眼可见。

  另一个与电相关的代步工具,则非常硬核——电动轮椅。相信很多人都在路上见识过,一辆电动轮椅缓缓驶过,甚至就在自行车道上“肆意前行”。

  在共享自行车已经势如破竹在城市里蔓延开来N年之后,北京亦庄上个月试点共享电单车,有美某和青某两家加入这个赛道,续航在50公里左右,起步价2.5元15分钟,时长费1元/5分钟。同样的,有人持正向赞同,有人却不看好。这同样是一个“待定”的议题,市区内仍然没办法行驶共享电动车。但在北京之外的很多省份,电动自行车已经很普及。

  一些知名品牌,偶尔也会跨界在电动车领域。大众斯柯达几年前在北京推出过一款电动车【小达】,以日租、月租等短租行驶,面向白领受众;小米也在2019年发布过电动自行车 Himo T1;北京MUJI部分店里,你能看到它和Honda在2022年发布的极简电动车。

  结合北京城市发展的特点,目前看来,电动车的未来,可能既不会完全消失,但看起来政策的严苛也不会放宽,可是如果共享电动车大量推行,一定能成为解决上述种种矛盾最好的中和剂么?

  不知道,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,在北京骑电动车,依旧很“卑微”,一点不“city”。你觉得呢?

co

搜索